而多数车企与动力电池厂之间的采购关系,是确定和锁死价格与数量的。即便是动力电池成本与价格下探,也要在下一周期才能有实质性的降本资格,如和宁德时代合作的多数车企都是如此。当然,车企可以提前用自己的现金储备提前降价,但市场总在波动,毕竟没人能确定下个阶段电池原材料会不会涨价,电池厂会不会再次变脸。
而竞争压力总会传到,德系车跟上中国品牌的脚步开始内卷,甚至有希望卷的更厉害。所以压力,也就顺势来到了日系、美系、法系、韩系身上。局面也很清晰,现在要一个抉择,是跟上中德品牌开始卷,还是用传统体系硬刚,亦或是摆烂准备离开。
不过,不同企业的态度和变化方式都不太一样,眼前的新局面如下:
1.丰田,虽然老社长丰田章男多次公开表示纯电动和新能源没戏,但企业的动作却一点都不小。在中国市场里具体为,电动研发和产品上,深度拥抱广汽和比亚迪两家伙伴,智能上也不再犹豫,直接和华为搭上了线。可以预见的是,过程和效果上还有不少的bug和变量要解决,比如智驾效果可能只能达到2023年的主流水准,但总体趋势是,新能源车的竞争在中国不再遮遮掩掩,不想放弃;
2.本田,态度上和丰田基本同频,虽然没有公布新的战略合作,但4月16日直接发了新品牌烨。虽然这个字用在电动车身上多少对中国当代互联网文化少了一些妥当的理解,但本田也不准备放弃。至于解决方案,是之前研发冠道、凌派的HMCT来操刀研发和推进。直接根据中国车市需求进行本土化研发,产品力比之前的油改电产品更好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