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中德汽车工业完成捆绑,日系车会开始面对最艰难局面?

2024-04-20 19:02 来源: 卡卡爱汽车

如,小鹏在2021开始启动自研芯片,如今还没动静;蔚来在2023公布了杨戬(激光雷达主控芯片),不过要在2025年ET9的交付上才初见端倪;这一领域目前,已经被英伟达所霸榜,2025年预计登场的DRIVEThor芯片,预计把算力拉到2000TFLOPS。

甚至短期内,不用讨论中国车企/科技公司的自研芯片能不能追平,因为一方面制裁之下没得选,另一方面,很多公司的方案都是基于挖掘英伟达芯片的最大潜力,再卖给车企来实现盈利。

其他涉及的领域还包括,电驱部分高端技术还没中国车企的事儿,比如宝马和奔驰分别可以靠eDrive和YASA电机获得相关技术奖项,华为的Driveone、小米的V8S电机等,要么是还没有荣誉,要么还没有生产上车。所以本质上,当前中国新能源车的领先关于两点,一是动力电池确实是怪兽水准,欧美的本土企业甚至少有追逐能力。二则是因为更早推进转型,车企和供应商有更多的成本抢跑优势。德国转变思维,难题留给日法美韩?

长期,加大投资,翻译一下德国三大车企新动作最终的直接效果,就是德国车的配置会变高、智能化变好、续航变长,以及最关键的,成本下降带来车价下降,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亏钱卖车还无法达成高销量。

而这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也很好理解,就是拥抱中国供应商、初创团队,简言之拥抱中国的新能源车生态。动力电池从单纯的采购关系,变成入股关系,二者的成本差异自然不同,比亚迪就是典型的好例子。

今年之所以其能通过荣耀版的推出,直接开打新能源价格战,除了它是销量冠军,有品牌影响力之外。更关键的一点是,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碳酸锂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降价,比亚迪弗迪作为电池生产商,直供比亚迪就能产生成本下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