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努力,以后只能买BBA了。这句调侃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突围的客观写照。价格注定不会像“小米”的小米汽车,一举突破50万元价格门槛的AITO问界M9,还有百万元级别的仰望。由此也带来一个新问题,中国汽车品牌,凭什么能卖这么贵?从传统汽车角度出发,“三大件”实力无疑是为价格背书的最有力证明。电气化的出现,直接绕开了“三大件”里面的发动机与变速箱。那么剩下的底盘部分,就理所应当成为支撑产品获得定价权的核心。只不过,拼底盘,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可以比肩,甚至超过外资车企了吗?底盘调校,“笨鸟先飞”?
如果要比堆料,那中国品牌车型可以说早就在底盘上反杀了外资车企。什么双叉臂、五连杆,铝合金材质等等,在中国品牌上早就见怪不怪。但底盘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三大件,并不只是因为在结构、材质上的技术水准。更重要的还是堪称玄学的调校功底。简单来说,就是在结构和材质固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校使悬架能够更好覆盖多种路况的需求。比如运动操控外兼具舒适,或者柔软舒适下兼备韧性等等。这种设计调校功底,确实是经年累月积累而成的。但再好的悬架调校也有“弱点”,因为它们的工作方式都是“被动”的。
如果把应对各种路况的职责都交给悬架,那么很显然,它们的工作方式都是先受到挤压、拉伸,再提供支撑、过滤。既如此,那中国品牌高端车型的办法,就是让悬架从一个被动的思考者与执行者,变成一个单纯的执行者。至于思考过程,直接前提至遭遇问题之前。负责思考的部分,当然由各种感知硬件与软件算力算法支撑。而这显然是中国品牌们的优势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