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四十余载的国内二手车市场,已有望成为冲击年交易2000万辆的重要汽车增长板块。但与拥有标准化全流程体系的新车不同,一直以来由于“一车一况”“一车一价”,二手车成为大型“非标”商品。一辆二手车的车况好坏谁说了算?泡水何种程度才属“水泡车”?购车合同是否含有规避责任的隐藏条款?……“水深”的二手车往往让消费者想买又不敢买。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在扩大二手车流通的同时,持续推进交易过程中的合规经营与管理,而车辆信息不透明、诚信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来自民革界的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常委、东城区政协副主席任雪峰建议,规范二手车交易应加强立法和监管。但鉴于目前二手车交易环节相关立法的复杂性,可先通过完善信息共享平台、修订评估标准等方式,加强监管并提高诚信度,让“非标”二手车“有标”可循。
立法先行明晰权责
去年,二手车新政全面落地,促进二手车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实施,让国内二手车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来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然而,新政在推动二手车销售从经纪模式向经销模式转变,改变二手车商“小散弱”局面的同时,行业监管仍有待提高。目前,在二手车销售行业,经销商欺诈、工作人员不规范销售、捆绑式金融消费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经销商通过调表、隐瞒或少报事故、翻修重大事故车辆等手段赚取高额利润。
对此,任雪峰建议,应加强二手车流通相关立法工作。通过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规范交易行为、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将二手车平台等新类型交易模式通过立法形式予以规范。“通过完善二手车交易流通相关立法,能够进一步明确经销商和消费者间的权利和义务。”任雪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