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困境并非仅发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2024年10月,宝马全球首家5S店北京星德宝因资金链断裂闭店,品牌授权终止后,北京的消费者刘女士购买的13次机油保养套餐沦为“空头支票”,与此同时,原厂配件供应中断,导致车辆维修时无件可换。
售后维权处处受阻
车企倒闭后,消费者维权之路处处受阻。
记者采访了解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停产或者停止销售的车型,并保证其后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
但现实中车主投诉往往石沉大海——“三包”责任因经销商退网、车企清算陷入“责任真空”,诉讼维权成为唯一出路,但耗时耗力。多数消费者在找到破产管理人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请排队登记,清偿顺序供应商优先”。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教授、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研究员郑翔介绍,《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了车企的责任和经销商的责任,要求车企承担及时通知的义务和停产后至少10年的售后服务,即使车企倒闭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车企破产倒闭,在破产程序中,应该将对车主承担的责任作为一般债权处理,以企业破产财产来清偿。现实中,可能存在车企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车主长达10年的未到期债务的情况。
和义观达律师事务所主任胡松松指出,车企倒闭后,将对用户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从车辆软件升级、售后管理、硬件维护等方面来看,购车时,车企通常会在购车合同或者合同附件售后服务承诺中对车辆的售后服务进行约定,但车企一旦倒闭,服务能力会降低甚至终止,使用户无法继续获得后续的升级或维护服务。如果企业破产,作为普通债权,用户即使能依据合同主张权利,执行也困难重重。
“保险续保是一个大问题。车辆保险通常由用户和保险公司直接签订合同,所以车企倒闭不影响已购保险的有效性,但续保时,如果车辆因为车企倒闭、车辆停产,导致配件无法供应或者维修困难,保险公司可能会提高保费乃至拒绝续保。”胡松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