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厘清智驾边界 重塑安全驾驶”系列报道|辅助驾驶系统接管机制还需优化

2025-04-16 14:41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吴博峰)自某品牌电动汽车交通事故发生以来,在舆论持续关注下,也揭开了自动驾驶的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在瞬息万变的道路上,当智驾系统发出接管预警后,现阶段辅助驾驶系统接管机制留给驾驶者短短2秒的接管时间是否合理?

接管时间太短是否合理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受到其发展以来最广泛的质疑。对消费者而言,车辆行驶中的安全性无疑是其挑选车辆时首要考虑因素。而智能驾驶出行场景中,原本作为车辆“危险倒计时”的“接管”设计,因其接管时间可能超越人类生理极限,让高级智能辅助驾驶市场化应用增添较大不确定性,加剧了消费市场对于智能驾驶系统安全性的担忧。

3月29日晚间,一辆某品牌的电动汽车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在高速路上正常行驶,因途经施工路段,车辆需要改道行驶,但因变道不及时最终车辆以97公里/小时的速度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导致三名驾乘人员不幸遇难。据了解,碰撞发生前,车辆处于NOA(辅助导航驾驶)状态。

根据该品牌汽车官方公布的车辆行驶数据,从车辆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到NOA被监管,进入人驾状态仅用了一秒,但如此迅速地接管后依然无法阻止事故发生。

对此,有着十余年赛车经验的资深车手王斌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在如此极限的时间内接管车辆,即便是对专业赛车手而言也绝非易事,更何况还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一系列操作,这不符合人们对常规驾驶的认知,也与驾驶技术好坏没有太大关联。

随着智驾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智驾功能日渐普及,高速NOA、城市NOA等智驾功能已广泛应用于量产车型之上,消费者也因此体验到了更具科技感的驾驶体验,但现阶段智驾在使用时仍需驾驶员监测路况,复杂场景还需接管车辆。

1 2 3 4 下一页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