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厘清智驾边界 重塑安全驾驶”系列报道|辅助驾驶系统接管机制还需优化

2025-04-16 14:41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目前法律对L2级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认定仍然模糊,车企常以“需驾驶员全程监管”来规避责任,但实际使用中,系统与人的权责边界有点模糊。

实际上,如果车辆仅因发出提示就能免责,可能会导致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下降。人们会担心在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一旦发生事故,自己将承担过多的责任,而车辆和车企却能够轻易免责。这将影响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阻碍其在市场上的接受度。

那么,车企尽到提示义务就能免责吗?

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车辆作出提示并不能免责。虽然系统发出接管提示看似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实际上这种短时间的反应要求对人类生理反应是个巨大挑战。在短短两秒内,驾驶员很难迅速从放松状态转换到高度紧张并准确接管车辆。而且,事故权责不明会让消费者对智驾系统的安全性产生严重质疑,影响行业信任度。车企不能仅靠提示来免责,应更加注重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确保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障行车安全,而不是将责任简单推给驾驶员。

余丰慧认为,车辆作出提示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免责,特别是在涉及人身安全的领域。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人类反应的局限性,并尽可能地提供充足的反应时间以减少事故风险。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事故发生在接管提示后的两秒内,这表明当前的提示机制可能不足以确保安全接管。因此,仅依靠提示来免责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不断优化其技术,改善用户体验,并通过透明的沟通和教育来增强公众信任。

上一页 1 2 3 4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