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企业应敬畏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是逐步实现而非一蹴而就。智驾功能的接管关系着行车安全,是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至关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自动驾驶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商业化运行还不成熟,车企对于智驾功能的接管处理绝不能懈怠,不能因‘接管’问题让消费者失去对自动驾驶的使用信心。”
重置接管逻辑迫在眉睫
如今,一边是车企大力提倡可带来轻松驾驶体验的“智驾功能”,另一边却是需要驾驶者时刻紧绷神经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这一矛盾如何破解?
记者了解到,在L2级之前的自动驾驶,驾驶主体是驾驶者本身;而在L4级及之后的自动驾驶,则是车辆自主驾驶,几乎不需要驾驶人介入。当前L3级自动驾驶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在部分交通环境下,需要驾驶者的及时介入,否则不排除会发生碰撞风险。
对此,不少消费者都提出了相同的疑问:何为及时接管?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团队通过模拟器测试发现,从自动驾驶系统提示到事故发生的平均时间仅1.7秒,而人类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从识别提示到有效接管的操作。而当系统处于L3级自动驾驶状态时,驾驶员注意力分散率高达82%。
显然,这为消费者行车安全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记者注意到,为了提升接管能力,在互联网平台上甚至出现了“关于自动驾驶系统突然退出时的肌肉记忆训练法”,向消费市场介绍如何提升接管车辆的效率。然而,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能起到多少作用?
付于武认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普及,如何设计出一个既能充分发挥高阶智驾的便利性,又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驾驶员及时接管的安全机制,成为一道待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