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正在使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发展电动汽车。”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日前发布报告称,美国一方面以《通胀削减法案》《两党基础设施建设法案》规定的补贴政策刺激电动汽车制造,一方面通过更严格的燃油效率和排放限制,迫使车企向电动化转型。一系列政策的目标在于扶持本土电动汽车制造业、加强供应链、提高美国竞争力。
“电动汽车梦遭遇了现实”
美国的“胡萝卜加大棒”在电动汽车产业产生了一定效果。近期,有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商等获得政策优惠后开始在美投资设厂。然而,分析指出,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掣肘。
首先是上游原材料供给问题。《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在关键矿产及电池组件等方面高度依赖进口。美国的关键矿产加工和精炼效率较低,原材料本土化供应步履维艰。美国地质勘探局2023年矿物商品总结报告显示,包括石墨在内,美国100%净进口的矿物约有10种。美国咨询公司高德纳分析表示,电动汽车供应链不可能在未来几年完全转移到美国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罗振兴对本报记者表示,除了原材料受供应链制约,美国汽车产业自身的竞争力也影响了转型进度。
“当前,特斯拉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一家独大’,其他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大都起步相对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较弱、品牌认知度相对不高、竞争力和发展规模相对有限。随着赛道内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车企还面临盈利和再生产的压力,难以持续扩大投入。”罗振兴说,“此外,由于美国在投资建厂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审批流程繁复,一座厂房的建设周期往往需要2—4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近年来,美国制造业‘用工荒’和频繁罢工也拖缓了工厂投产进度。”
高昂的转型成本也是问题。包括通用、福特、丰田等汽车制造商在内的美国行业组织“汽车创新联盟”日前表示,政府的排放新规会大幅提高厂商成本。据预测,新标准将使2027年车企平均每辆车的达标成本增加633美元,2032年每年车的达标成本增加12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