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不输取决于你,赢不赢取决于对方”,查理芒格的这句话来形容奥动新能源(以下简称奥动),再贴切不过。
近日,深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的奥动正式对外宣布,与软银能源正式达成战略投资合作。
对,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Softbank日本软银集团旗下子公司。软银能源为日本软银集团、印度巴蒂集团及台湾鸿海集团合资成立,主要从事新能源项目的投资与开发,之前已投资辉能科技、华霆动力等电池产业。
投资的金额甚至不是重点,而是作为全球头部的投资企业,软银能源一经入局便释放强大信了号:资本市场看好换电模式。
这是国家政策鼓励之后,换电模式迎来的又一重大利好。也意味着一直沉默的换电模式,终于出圈。而在一年之前,换电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甚至边缘化的话题。
从默默无闻道到成功出圈,奥动大概分了三步走:先自我修炼,然后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热门词,再吸引头部投资企业的注意。
第一步:寒窗苦读 答题新能源补能“充电还是换电”
“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桩=慢充+快充”这是长久以来大家熟识的公式,奥动偏要走一条非寻常路:换电。
奥动的前十几年一直在“寒窗苦读”:拥有全球1000多项专利;迄今在中国15座城市建立了200多家换电站;自2016年起与北汽集团深度合作;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的换电车辆服务。
但是,无论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奥动未被世人熟知;其服务于的运营车辆知晓自己的北汽新能源车可换电,但不清楚运营商;在新势力造车沉浮的数年里,消费者知道了可换电可充电的蔚来。世人不知、资本不识、政策缺失,作为换电模式的代表,奥动在比较漫长的岁月里,地位式微,但一直在倔强发展。
被称为“中国换电第一人”的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建平,如今也是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及联席CEO。从2000年创业至今,参与国家863研究项目,名下有专利500多项。
成功学里有个理论:保龄球效应。大意就是做一件事情之前坚定明确的目标,持之以恒便会成功。说的大概就是张建平这样的人物。
数据显示,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3.8万座,换电站449座,各类充电桩130万个。笔者向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黄春华证实,奥动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换电站运营商。“目前,奥动在全国有超过263个换电站在运营,体量是其他同行企业换电站数量的两倍,效能非常高,具有相对成本优势。”
无疑,在充换电的各种模式中,换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是最高的,高达数百万。但在车、站配比合理的情况下,一座换电站运营3.5年至4年能实现盈亏平衡。
如今,奥动换电是在统一倍率、恒温、恒湿环境下进行电池更换,而且通过奥动换电机器人实施快速换电——是名副其实的“慢充”加“快换”。奥动换电站产品一直在进行自我迭代,经历了从2.0、3.0、4.0的蜕变。
一座占地面积200平左右的奥动3.0型号换电站,周转电池28块,3分钟换电,一天可以最好服务480次,一般负荷60%~75%之间,是同样占地面积的充电桩效能的50倍以上。而已经在广州等地落成使用的4.0换电站,一辆车从进站换电到出站,仅需1.5分钟。
据介绍,奥动换电技术,从内部很多项指标上均比目前国标更高,甚至是国标的2倍。如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正在牵头制定一系列电动汽车换电标准,目前已发布相关国家标准26项,行业标准18项。据黄春华介绍,奥动的换电站是锁止机构技术,可以兼容多款车型换电,目前电池可以分舱管理实现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