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厘清智驾边界 重塑安全驾驶”系列报道 | 安全回归第一要位 监管收紧大势所趋

2025-04-18 20:52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目前新造车品牌大多采用互联网产品公测方式,通过聆听用户意见修补潜在漏洞。这种测试方式安全吗?对司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是否构成风险?

业内普遍认为,这种做法有不负责任之嫌,尤其是在汽车这种产品上。与一般互联网产品公测使用场景不同,互联网产品在测试过程中至多会出现闪退卡顿的现象,而智驾可能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智驾的安全维度上与“用户共创”并不合适。

汽车企业应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确保产品功能稳定性。吴博峰/摄

王鹏表示,汽车企业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看,相关措施可通过充分测试验证确保智驾系统稳定,减少交通事故。同时,帮助消费者正确理解使用智驾技术,避免安全风险。“在测试过程中,如果发现产品存在技术缺陷,还可及时发现问题,促使企业注重产品安全可靠性,提升整体质量。”他说。

付炳锋认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作为车辆安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特性决定了必须从源头强化安全设计理念,贯穿产品研发、测试、生产、交付、运营和升级的全过程。企业应科学设定系统能力边界和安全响应机制,合理设计故障冗余与应急策略,确保产品在不同驾驶场景下具备稳定可控的性能。人机交互应更加直观、明确,避免系统提示模糊、驾驶员误判等问题。同时,应加大在测试验证、OTA升级等环节的投入,夯实产品安全的基础能力,为消费者提供可信赖的驾驶辅助体验。

引导市场回归理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