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厘清智驾边界 重塑安全驾驶”系列报道 | 智驾险 有无必要是否透明引关注

2025-04-17 20:47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孙晓磊直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常规保险成本本身就高于传统燃油车,未来可能还要面临除智驾险外的其他保险品种的选择,这确实打破了我对于常规养车的理解。”

孙晓磊的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不少消费者质疑车企推出智驾险的做法有转嫁责任之嫌。王鹏对此解释称,一方面,保险行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新的风险和挑战不断涌现,保险行业需要不断推出新的险种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保险市场的监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明确新险种的保障范围、定价原则和理赔流程,避免出现市场混乱和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同时,可以鼓励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合作和共享,以提高保险行业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

透明构建信任

当前,越来越多的车企考虑以智驾险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保障。不少车企曾表示,在“智驾平权”发展的当下,需要智驾险护航前行。不过,现有法律体系在交通安全管理和数据监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明确不同驾驶情景下的责任认定规范,导致智驾场景人机定责难。而客户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安全性的担忧、对事故责任的顾虑,成为阻碍技术普及的障碍。

记者了解到,目前智驾险主要由车企向保险公司进行购买,车主只能通过车企进行选购。智驾险的权益往往以车主已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为前提,更多的是一种补充保障服务。

对此,不少消费者质疑:“如果是购买其他车险,还可以到多家保险公司进行比价,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但目前仅能在所购车企购买智驾险,就失去了选择的空间。”

今年3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公开表示,目前市场上缺乏科学适配的智能驾驶保险产品。保险公司面临精算模型重构的挑战,并且对智能驾驶保险的普适性和风险评估存在担忧。他认为,应该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智能驾驶的保险产品,结合不同技术路线和风险特点,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并通过数据共享优化保险精算模型,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车企在推出智驾险时,通常将其定义为一种保障权益,或将其与其他权益整合为“权益包”,此权益一般会在第一年以免费形式赠送给车主,而后续如果需要此项权益,需要自费或者按月购买“权益包”。如果汽车在开启智驾功能时发生事故,相关费用由车企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车主次年保费上涨的风险。由于保险风险评估模型还不成熟且费用结构复杂,车企对于此类权益的定价标准还不够透明。

王鹏认为,在智驾险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明确其与交强险、三者险等现有险种的界限和衔接关系,避免出现重复投保和理赔纠纷。同时,政府和保险监管部门可以加强引导和规范,推动智驾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一页 1 2 3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