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厘清智驾边界 重塑安全驾驶”系列报道 | 智驾险 有无必要是否透明引关注

2025-04-17 20:47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主流保险公司旗下产品没有明文规定车辆智能驾驶系统出现的赔付只能由智驾险承担。一时间,消费市场对智驾险的必要性充满置疑。

对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从消费者角度看,交强险和三者险已覆盖基本交通风险,在此基础上额外购买智驾险,确实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一些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觉得难以接受。但从车企和行业发展角度看,智能驾驶系统依赖复杂的算法、传感器和通信技术,可能会受到软件故障、网络攻击、传感器失效等因素影响,这些风险与传统驾驶模式下的风险有所不同,现有的交强险和三者险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智驾险的出现可以填补这一保障空白。

长期关注汽车保险产品发展的产业观察家洪仕宾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消费者认为在购买了交强险和三者险的基础上,不应由他们来承担因车企推出新技术而增加的保险费用,这是可以理解的。车企在推广新技术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对消费者的影响,包括保险费用的增加。车企不能将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记者注意到,目前,部分车企提供的智驾险以首年赠送的方式提供给车主。不过,在使用1年后,消费者依然要面临是否购买智驾险的两难选择。

引发连锁反应

“如果这次我们为智驾险买单,那么以后车企推出其他新技术,消费者是不是还需要承担更多?”在互联网平台上,关于此类话题的关注度居高不下。

目前,汽车产品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随着软件功能的大量应用以及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汽车产品迭代升级步伐加快。在此背景下,包括AI算法赋能的智能座舱、车载飞行器等各类新技术、新功能的密集出现,让消费者在感受到科技魅力的同时,对用车成本的提升有所忧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