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其中最难“啃”的“骨头”是什么?您和团队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的?
申燕飞:我认为车辆供电是难“啃”的“骨头”之一。为了研究车辆供电技术,我们团队尝试了风力发电、振动发电、轴端发电等方案,从不同角度验证其可行性,最终才确定了轴端发电方式。
记者:如何在列车上进行验证试验?
申燕飞:当时,为获得轴端发电装置试验的一手资料,我和团队成员在山西省忻州市的神池站和河北省沧州市的肃宁站驻点,跟踪车辆运行情况。
试验正值隆冬时节。有一天,列车凌晨3点才抵达神池站。团队成员冒着大雪在车站收集试验数据,不少同事冻得浑身哆嗦,但还是坚持完成任务。随后几天,大家依旧守在试验现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8小时。
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
记者:下一步,您和团队成员的研发计划是什么?
申燕飞:2024年,我们计划围绕铁路货车制动技术,按照“可靠、先进、智能”的策略,研制长检修周期制动系统,提高制动系统的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研究制动系统在线监测、全寿命周期内健康管理等技术。
记者:科技创新离不开团队协作。您是如何管理和培养团队的?
申燕飞:对于刚毕业入职的新人,我会安排一对一的指导老师,以“师带徒”的形式,让他们快速适应团队工作节奏。同时,我还会鼓励员工多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让团队成员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记者:在您看来,当前国内铁路车辆制动系统研发领域是否存在人才短板?
申燕飞:科技快速发展,铁路车辆制动系统需随之升级,相关研发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也要不断迭代。目前,行业内基础理论、工艺技术、先进制动制式等方面的科研人才都是较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