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补短板解难点产学研合作潜力足
围绕梯次和再生两种循环利用路线,全行业正加速技术攻关。
走进位于武汉的东风鸿泰循环经济产业园生产车间,搭载梯次利用电池的电动叉车来回穿梭。“我们研发的这款梯次利用电池比传统铅酸电池重量轻、动力强、续航长,一次充电可使用8小时。”工作人员说。
根据我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车企应承担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除与第三方回收处理机构合作外,一些车企开始布局自有电池回收产业。
“我们研发了电池溯源管理系统,每块电芯来自东风生产的哪台车、装入哪块梯次利用电池,都能查到。”东风汽车旗下子公司东风鸿泰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第三方回收处理机构相比,车企对电池状态等信息的掌握更精准,“随着大规模动力电池退役,来源增加后,梯次利用产品的开发和使用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记者了解到,再生利用目前仍是多数企业的业务重点。然而,再生利用回收金属时,能耗较高,还易产生废气和危险废弃物。
环保成为回收企业布局生产线的主要考虑因素。例如,荆门是湖北唯一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格林美荆门园区就位于当地的循环产业园。
在技术工艺方面,如何降低污染风险?在武汉瑞科美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上,记者看到,附着在电芯极片上的磷酸铁锂粉末被机器震荡剥离下来。“我们研发出动力电池全流程物理法回收技术,不使用水、酸碱溶液或其他溶剂,几乎不产生废液和废气。”公司董事长曹元成介绍。
在提升资源整体回收率方面,再生利用还有进步空间。“市面上电池正极材料,比如镍、钴金属的回收率可以超过95%,但以石墨为代表的部分负极材料,还没有充分实现高价值再利用。”湖北金泉新材料有限公司产品线总经理欧阳红勇说,为此,公司成立新材料研究所,与地方高校联合进行科研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