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引进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构建‘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原料再生—电池再造—新能源汽车再装配’的动力电池全周期产业链,推动锂电池产业成为荆门首个2000亿元级产业。”彭勇说,相关企业全部达产后,荆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能将达23.8万吨/年。
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的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数量更为庞大的动力电池,将走上循环利用之旅。子夜走笔“多手联弹”奏出产业强音吕莉
废旧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是环保之需,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上下游企业“多手联弹”——第三方回收处理机构和电池厂商布局,下游的车企、上游的电池材料公司加入——在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全周期产业链上,新的乐章奏响。
瞄准将锂电池产业发展为2000亿元级产业的目标,湖北荆门努力“弹”出响亮的声音。回收企业依托业务优势,与车企、电池厂商合作,搭建起规模庞大的服务网点;链主企业带动,近百家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市场驱动,企业努力延伸触角,抱团发展。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花大力气引进龙头企业、完善配套,拿出真金白银和政策措施扶持产业发展。有提前布局的眼光,更有持续深耕的努力,持着相互成就的理念——这些经验,构成地方产业发展壮大的“基调”。
和谐的乐曲容不得“杂音”。无序发展的小作坊,为消费者埋下安全隐患,也影响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的整体发展。我们看到,相关部门从技术创新、金融财税等方面频频出招,鼓励正规企业更新技术、扩大产能;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限制小作坊的野蛮生长,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形成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对动力电池开展溯源管理等——这些举措,正是去除产业发展“杂音”之举。
“多手联弹”,奏出产业强音,方能让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切实惠企利民,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刊于《人民日报》2024.4.16 第2版
人民日报记者 强郁文
本期统筹:卢涛、娄霄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