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一个文本三家通过,首部全面协同法规的前世今生

2024-02-26 07:42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如今,三省市人大在制定各自的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之前,会分别向其他两家人大征求意见。在相关法规设立协同专章或协同条目时,三省市人大也会根据情况开展协商座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刘汉春介绍,就立法项目开展广泛而紧密的交流,已经成为京津冀三省市人大的共识。

纵深拓展,构建环境保护法治体系

在京津冀首部全面协同法规的保障下,三地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蓝天白云。但协同立法带来的不仅仅是蓝天白云。

利用春节长假,长期在江苏工作的保定市民解先生特意去白洋淀逛了逛,“听说白洋淀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前不久又发现了好几种野生鸟类,几年没回来没想到变化这么大。”

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永恒课题。为修复好、保护好白洋淀,2021年2月我省出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一体推进补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涝等治理工程。

“白洋淀所处的大清河流域跨越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开展协同立法,并非易事。”刘汉春坦言。

充分吸取原有协同立法经验,省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河北为主、京津晋三省市支持”的立法模式,加强与京津晋密切协同,并针对内源污染等防治痛点难点作出规定,积极探索生态清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治理新路径,协力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法治护航下,白洋淀实现华丽转身:淀区水质稳定保持Ⅲ类,野生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增加,重现淀水清澈、鸥鸟翔集的美丽画卷。

协同出题目,立法做文章,携手治污染。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与京津人大立法协同,努力构建起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

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协作工作作出规定,建立健全与京津等地定期会商、联动执法、信息共享等机制;

修订水污染防治条例,专设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一章,规定了建立水污染防治上下游联动协作和管理机制等;

出台河湖保护和治理条例,对三地联席会商、信息共享和联防共治机制进行规范,实现由单一河道治理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

持续向纵深拓展,不断织密织牢法规网络,京津冀三地已形成涉及大气、水、土壤、自然生态等各方面的生态环境领域法规体系。

上一页 1 2 3 4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