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一个文本三家通过,首部全面协同法规的前世今生

2024-02-26 07:42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强制登记管理,京津冀三地非道路移动机械无牌照、无底数、无人管,“任性”排放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不少挑战。

如何破解监管难题,遏制“任性”排放?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京津冀三省市人大不断探索建立协同立法机制,并在2019年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列为京津冀重点协同立法项目。

“立足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功能定位,条例强化了与北京、天津污染防治的区域协同,提出探索共建信息共享、新车抽查抽检、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管理制度等,填补了全国和我省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主任张培林介绍。

依据条例,协同监管、联合执法成为破解跨区域环境治理难题的重要抓手。

针对共同面临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问题,条例实施后,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天津市、河北省廊坊市、北京市开展首次联合执法检查。京津冀三省市生态环境部门也加大对重点路口和主要道路重型柴油车的人工检查力度,并逐步建立起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常态化机制。

在强有力的法治推动下,我省持续倒逼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重型货车保有量结构也不断优化。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编码登记国三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15.5万台、国四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0.78万台、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1.3万台,全省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已突破2万辆。

与此同时,我省空气质量也不断取得突破:2022年,全省所有设区市首次全年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后十”;2023年,全省设区市空气质量“退后十”成果得到巩固。

合作共赢,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

今年的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管理立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