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一个文本三家通过,首部全面协同法规的前世今生

2024-02-26 07:42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2月18日,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工作人员就相关立法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此前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出台的亲历者——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二处副处长柴丽飞也在其中。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之际着手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管理立法,责任重大。”柴丽飞认为,多年的协同立法经历,为大家做好本次立法工作增添了不少信心。

协同立法,合作是关键,需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

2014年,三省市人大商定采取三方轮流召集的方式,召开京津冀人大立法协同工作机制会议,到2023年已经召开了10次,在确定协同立法项目、协调立法重大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京津冀协同立法从立项、起草到修改、通过各环节,同心同向、步调一致?三省市人大还先后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确保协同立法工作更加有规可循。其中,《京津冀人大立法项目协同办法》对需协同的重点领域、内容、原则、方式、机制、程序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要求。

“在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立法过程中,我们与京津两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全程沟通和完整对接,仅法工委联席会议就举行了11次,在立法宗旨、规范内容、法律责任等方面谋求共识、相互补益、实施联动。”柴丽飞说。

一个文本,三家通过。从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分别出台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不难看出,与此前只是在相关章节等方面互通有无不同,该条例最大程度地推进了内容协同和文本协同。

与此同时,条例也切实考虑到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等因素,对共建新车抽检抽查协同机制等内容进行了合理调整,尽最大努力求取协同立法“最大公约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