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自研电池“上车” 车企加速“去宁化”

2023-12-21 04:07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其次是后期实现电池量产需要新车销量的支持,还有后续技术的突破与迭代时的个中难度,均超乎想象。以比亚迪造电池为例,比亚迪造车时间更长,有近30年的技术积淀;而长城、吉利也在电池研发领域深耕多年。在专利数上,三家店专利申请数多达三四千件。事实证明,当前能实现量产落地的车企,大多背景雄厚,对于小企业来说基本不用考虑。

面对车企的来势汹汹,曾毓群曾就车企自研电池问题发表看法。他认为车企与电池厂的专业分工不同,车企擅长于机械、电子等,但电池涉及电化学体系,车企对电化学的理解深度,或许难以媲美专业的电池制造商。而且,摆在车企自研自造电池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平衡巨额投入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产能浪费前景堪忧

合作也是上佳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较去年高点已“腰斩”。在此背景下,有业内人士对车企自研电池持保留态度。某动力电池制造商的工程师洪晓峰认为,自建电池厂、自己做研发、采购等会分散车企精力,这些主机厂应将精力更多放在电池安全把控、与供应商做好匹配等工作上,或者以自产为辅,外购为主“两条腿”走路。他指出,如今包括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都在扩充产能,再加上车企自建的电池工厂,在未来必然会导致电池产能的过剩,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记者留意到,目前也有不少车企选择与动力电池成立合资公司共建电池,如本田宣布与GS Yuasa合作生产动力电池;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则通过入股电池供应商,来展开更具有主动权的合作。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动力电池产业机会相对较大,整车企业造电池或整车联合相关的企业共同造电池的趋势日益明显。

上一页 1 2 3 4 5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