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三星、黑莓、HTC、小米时的迷乱,再一次出现。可预期的结局也是一样,经过1-2年的市场检验,在充分的口碑积累与传播下,才能重新建立认知。
而眼前的消费博弈,除了关于品牌的好恶之外,更多还是关于价格,以及某一个小细节上增益。比如,华为手机的回归,对AITO问界M7的拉动。买一台时下最流行的增程混动SUV,同时能拿到华为手机的优先购买权,所以就连试驾体验一下新车,都排起了需要等待2天的长队。
AITO问界体验店的销售顾问对我们表示,多数来看车的用户,只要说出新M7比同配置的理想L7便宜超过5万元以上,就会动心。而面对仍在纠结的用户,则可以选择用手机优先购买权、其他华为智能设备的购买优惠来打动。
不过,如今的纠结,其实只是刚刚开始。因为,花费20万元以上购买新能源车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但更多代表趋势,相对更多的人还是在优先购买相对稳妥的燃油车。新事物即将开打价格战,也是一种中年人的纠结
被改变的汽车消费习惯,还有“从冲动消费,变成了延迟消费”。不仅因为贯穿2023年全年的降价潮与价格战,更因为智能手机当年的启示,以及看着一款款新车不断刷新指导价的底线,关于认知的人性显然不可违背。
他们经历过的青年时代,曾发生过一夜之间,原本手中价值4000-5000元的智能大屏手机,被1999元发布的小米1,瞬间将价格打掉50%的夸张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