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销售任务,眼下包括传统4S店,以及车展方式的效率,在燃油车体量依旧不容忽视,已经绑定存量售后服务等因素的影响下,尚有一定价值。那么传统的展示功能,就被瓦解得更迅速了。在各种社交平台与流媒体的冲击下,就连传统院线市场都得放下身段。车展这种间隔周期长,地域覆盖有限的玩法,早就经不起新媒体时代下的高频率、高精准度、高覆盖率冲击。而日内瓦车展,就是这样一个主要针对车辆设计展示的传统平台。于是宝马在表示不参展的发言中,就明确点出了将采用“社交媒体优先”的新玩法。而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也表示过,不愿再花费成百上千万美元的资金参加车展。买车再不怕买到库存车
当然,无论是展示功能还是销售功能,这些伴随新能源车而来的新玩法,总归还是要落在消费者购车的场景上。那么,一系列新玩法,对消费者而言,除了能够更快速、更便捷的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汽车产品之外。在购车方面,有啥好处吗?从宏观角度上来说,车辆从设计、功能,以及更新频率上,都会更加贴近消费者的需求。但我想从另一个微观点聊起,那便是,未来或许将在零售维度能够逐渐杜绝买到库存车的现象。
燃油车时代,传统车企向经销商压库存,属于是常规操作。这也导致部分不好卖的车型以及配置、颜色等等,会在经销商处积压。别说半年以上的“库存车”,就是待在店里达到1-3年的库存,也并非少见。而这部分车型,最终还是会由消费者买单。如果是在知情状态下获得了实惠倒还算各取所需,但其中也不乏鱼龙混杂的操作。而在新能源车维度下,库存车的影响显然比燃油车更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燃油车库存只需要加一点油就行。其余包括机油,以及其它橡胶制易损件在内,等到卖车的时候一次性更换即可。但新能源车仅电池养护这块,就得密切照顾。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占据成本大头的动力电池,遭受不可逆伤害。
但随着触角的敏感度与效率的提升,车企在新能源时代下,对于库存的掌握能力,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具备更多灵活性。比如之前探店新款小鹏G9时,车企最初准备的现车更多是702Pro版本,但随着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更贵的702Max身上,小鹏也能够很快调整自己的产能方向。毕竟,主观上随着更多的直营,库存的风险开始朝着车企转移。而客观上,新能源车的用车成本优势,又使得即便有库存情况,也能将压力向B端传导,而非传统玩法中那样,更多下沉到C端。所以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或许买到库存车的风险,就不复存在了。新能源时代,买车依旧没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