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我国第一辆新能源汽车——“远望号”纯电动大客车下线,到2023年7月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下线,我国新能源汽车用28年的时间,走过了从0到全球第一的历程。
无论是在燃油车市场已经面临瓶颈、却通过新能源转型成为执时代牛耳者的比亚迪;还是跨界入局造车的华为、小米,通过智能化座舱将汽车变成和手机一样的移动终端,都让自主与合资的传统车企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和机遇。
无论这一场角逐的规则是否公平,无论这一次洗牌的最终受益者是谁,“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2000万辆之后的新能源下半场里,都将继续上演无法预料的剧情,而在这场大戏中,不乏退场者,也不乏入场者。
江淮钇为,就是新的入场者之一。新吗?如果论新能源起步时间,江淮可能比你想象中还要早一些。在2002年江淮就开始新能源汽车研发,并制定“纯电动汽车发展计划”。2010年,江淮推出首款纯电汽车iev1,且在后续两年时间里,累计推广近5000台纯电新能源汽车,创造了销量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战绩,是早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者。
不新吗?今年4月12日,江汽集团才重整品牌架构,由江淮汽车集团持股40%、安庆新能源投资发展公司持股40%、安徽巨一科技、江苏龙蟠科技等企业累计持股20%在3月30日成立钇威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并推出了新能源品牌钇为。
对于“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江淮来说,曾经将乘用车转型的希望放在“左手大众、右手蔚来”,几经波折才发现,在创业的道路上,永远都只能靠自己。
在拿到入局新能源赛道的入场券后,奋起直追,踏着无数已经倒下的新能源品牌的血和泪,以最快的速度占有一席之地,才是钇为品牌乃至整个江汽集团的当务之急。毕竟,传言中明年将“杀伤一大片”的小米汽车还未到来,毕竟,正在转型中的合资品牌也以不放弃不认输的态度虎视眈眈,明年的新能源市场将更加惨烈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