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翻开汽车配置表,在林林总总的一大堆里归纳、总结,就会发现,除了动力模块外,汽车配置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安全类和舒适类。即便是舒适类配置,也基本遵循了“不影响安全”这一基本准则。所以说,在车辆安全方面,创新与科技永无止境。在11月1日举办的2023年广汽本田安全中国行·第四届道路安全创新大赛决赛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当代理工科大学生们还真是有想法、也有实操能力,当属中国道路安全创新科技发展的“预备队”。
吉林大学的顶视智行队推出了《车辆顶置式多功能视频感知及警示系统设计》。构建出一款基于车载顶置摄像头机械结构的多功能视频感知和警示系统,通过实时分析摄像头捕获的图像,实现信息融合、选路建议和视觉增强等功能,以提高驾驶安全性和驾驶体验。致力于为驾驶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行车体验。在技术方面,此设计在原有YOLO V8网络结构基础上,分别构建车辆距离、速度的感知模型和警示决策模型,融合成一个新的end-to-end神经网络。
同样来自吉林大学的交慧通达队则带来了《基于能量自利用型减速带的交叉口智能安全预警装置》。原理为采用减速带监测支路来车,降低支路速度,并通过交通指示牌实时提醒干道车辆,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该装置采用减速带发电技术,用电方面自给自足;同时科学设置减速带以及指示牌的位置,使得乡村道路会车过程安全高效地进行。项目亮点在于对车辆减速进行能量回收,在提升安全的前提下解决取电困难问题;利用GIS技术,可视化故障指示牌的相关信息,便捷掌控全局信息,及时发送故障警报。总整体上说,这对于实时路况导航而言是个比较大的补充。
还有武汉理工大学的智见云理队,带来了《基于碰撞预测的智能安全座椅系统》,灵感爆棚。该项目构建了一套基于碰撞预测的方法,使用旋转座椅来改变人体受力方向,有效降低碰撞伤害。其通过分析道路参与者行为状态,预测其时空轨迹,在碰撞不可避免时,及时调整约束系统、旋转座椅等方式,将车内乘员损伤降到最低。个人认为,此项目更顺应潮流。未来的汽车朝着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主流,安全带以后也不一定会固定在B柱上,如果再加上更大的座舱空间,此项设计有着较大的量产可能。此外,此项设计除了汽车外,在更多种类的交通工具上,也有这类似的使用场景,用途较为广泛。
早在2007年,广汽本田就发布了“为了所有人的安全”理念,突出在交通社会中“人”的重要性。多年来始终聚焦多年龄段的交通安全公益教育宣传,打造道路安全高校联盟、开展道路安全创新大赛,并将目光锁定青年群体。有了青年学子天马行空的创意,再加上业内人士的专业指导,广汽本田长期的付出将在未来结出硕果,企业愿景中的“零事故”和谐交通社会并不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