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都市车界|碰撞测试花样频出:谁在定义车辆“安全”?

2025-08-01 16:15 来源: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对撞中同时失效概率极低,除非测试前人为破坏锁止装置。”一位重卡工程师在行业论坛分析道。这正是乘龙官方暗示测试可能被“动手脚”的技术依据。

测试条件设置同样引发质疑。参与测试的乘龙卡车处于空载状态(自重8吨),而现实中卡车多处于满载状态。能量差异巨大:满载卡车碰撞能量比空载高出约40%,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碰撞场景本身的合理性也受到挑战。事故数据统计显示,SUV与重卡100%正面对撞在真实道路事故中的概率不足6%,更常见的是追尾或偏置碰撞。这种测试设计被多位专家认为“脱离现实安全需求”。

测试的科学与伦理边界

作为测试机构,中汽研7月31日作出正式回应。其工作人员强调:“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绝不会因为客户的身份而刻意调节车辆参数。”

关于争议卡车的来源,中国汽研确认是“一辆全新车”,但具体购买渠道需与业务部门确认。

这一表态看似为测试合法性背书,却未能平息争议核心——测试场景的真实性与公平性。公众质疑集中于:正面对撞概率远低于追尾或夹击事故,测试是否刻意选择理想i8优势场景?乘龙卡车是否被“特定设置”以凸显理想i8性能?中汽研虽强调合规,但对测试细节(如车速、车辆状态、改装情况等)的未公开,反而加剧了公众对“定制化结果”的猜疑。

最关键的是测试性质说明。该工作人员明确指出:“这次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一般是用于车辆的开发验证。”这解释了为何测试不必遵循国家强制性标准,但也暴露了测试的“非标”属性。

理想汽车紧随其后发布补充说明,称测试卡车是“市场端随机购买”,由检测机构全权负责,试图撇清刻意选择特定品牌的嫌疑。

测试冲击,从实验室蔓延至市场

这场碰撞引发的震荡远超测试场范围。在乘龙卡车抖音评论区,一夜之间涌入超2万条调侃留言:“一觉睡醒天塌了,没撞过理想”“不敢买,后轮都撞飞起来了”。社交媒体上,甚至有网友调侃:“建议理想老板和乘龙老板各自开自家车对撞一次,谁赢谁接手对方公司。”这条略带调侃的提议转发量迅速破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