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小安在实验室。 受访者供图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胡英华徐宁通讯员金飞
创新故事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前来南京动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参观洽谈的客户络绎不绝。“公司去年成功实现纳米多孔碳粉量产,获得众多客户和投资方青睐,目前正在进行Pre-A+轮融资。”作为公司创始人、首席技术官,“80后”力小安言语间满是自豪。
碳粉是锂电池硅碳负极的核心材料,其孔道的孔容越大,电池的容量就越大,被业界称为解锁新能源车长续航的“关键钥匙”。“当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碳粉,存在孔道分布较宽、批次稳定性欠佳的问题,且难以同时兼顾孔容与强度,使得电池容量受限,使用寿命也大打折扣。”力小安告诉记者,纳米多孔碳粉直径约10微米,碳颗粒表面和内部分布着大小均匀的纳米孔,具有孔径一致、三维联通、肚大口小的特点,可以显著改善电池性能,大幅延长电池寿命。
纳米多孔碳粉售价曾高达200元/克,但行业对其一致性和稳定性要求很高,这也正是制约纳米多孔碳粉产业化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题,力小安花费10多年时间。
2009年,力小安从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远赴加拿大读博,其间开始了纳米多孔碳产业化应用课题研究,在实验室成功发明了一种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纳米多孔碳膜生产工艺。
2017年底,力小安怀揣“科技报国”的创业梦想回国。在市场调研时,他发现国内同类型材料对国外依赖性很大,于是决定把纳米多孔碳材料产业化作为创业方向。经过多地考察后,力小安最终选择较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溧水经济开发区,与两名合伙人筹资10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南京动量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规模化生产绝非易事,远比在实验室做实验难得多。”回顾创业历程,力小安感慨,纳米多孔碳粉量产转化过程中,技术难题层出不穷,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更需要等待“柳暗花明”的耐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