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停车难,不少城市小区建设了机械停车库。记者走访发现,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对节省空间、补充城市车位起到一定作用,但部分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既用不到又拆不掉,变成停不了车的“僵尸库”,给群众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据4月26日《半月谈》报道)
机械停车库之所以被闲置,首要原因在于设计与现实需求脱节。在小区机械停车库的建设中,设计多以普通家用燃油车为标准,却忽略了当下新能源车日益普及的现实。新能源车在尺寸和重量上普遍大于同级别燃油车,这导致机械停车位对新能源车主而言“望而却步”。稍有不慎,车辆便可能遭遇轮胎挤压、后视镜刮擦等状况。此外,设备年久失修,钢架锈蚀、机油泄漏等问题频发,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可能污染车辆。现行《车库建筑设计规范》自2016年实施以来,车辆产品已更新迭代,而设计标准却滞后,难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部分开发商在配建机械停车库时,存在“凑数”心态。为满足规划中的车位配比要求,机械停车库成为救急之选。然而,这种为了达标而建设的车位,往往缺乏对实际使用情况的考量。建成后,机械车位占用地库空间却无法有效利用,居民只能占用消防通道或地面道路停车,停车秩序愈发混乱。当业主想要拆除机械车位时,又面临重重困难。机械车位作为开发商固定资产,拆除需经规划、建设及产权单位等多方同意,程序烦琐,且拆除后可能无法满足相关要求,导致机械车位陷入拆不掉的困境。
机械停车库运营成本高昂,也是其沦为“僵尸库”的重要因素。机械式停车设备属特种设备,需专人操作并定期维护保养,部分小区缺乏专人管理,机械停车库运营状况堪忧。普通升降平移类车库单个停车位建设成本约一两万元,垂直循环类车库可达四五万元,加之专人维护运营成本,对小区而言是不小的负担。个别开发商为满足车位配比要求,甚至与生产商合作低价临时租赁二手设备,这些设备在安全性能、使用年限、停车体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居民使用意愿。
要改变机械停车库长期闲置、低效利用的状况,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在规划审批环节,应充分考虑市场发展趋势,评估机械车位的实际适用性,避免盲目建设。对于确实无法满足停车需求的“僵尸库”,在符合城市规划和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允许其转变用途,如改造成社区仓库、快递驿站、电动车集中充电区等公共服务空间,既解决资源闲置问题,又满足居民其他生活需求。同时,随着机械停车技术不断进步,全自动停车库等新型设备可有效降低操作难度和故障风险,应鼓励小区采取建设智慧停车楼等方式补足车位,满足居民停车需求。
机械停车库的建设初衷是缓解停车难,绝不能沦为“僵尸库”。相关部门、开发商、物业及业主应携手共进,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运营管理各环节,加强沟通协作,让机械停车库真正发挥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的停车服务。(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