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新能源汽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5-04-17 21:13 来源: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当城市青年周末驱车驶向郊野,后备箱里装着露营装备与咖啡机,车顶架着折叠桌椅,这些看似日常的出行场景,正悄然重构中国城乡关系的底层逻辑。新能源汽车的走向普及正在突破交通工具迭代的单一维度,通过重构出行成本、重塑功能属性、重塑城乡共生逻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破解成本约束,激活城乡流动潜能。传统燃油车时代,出行成本如同无形的闸门,制约着城市人群向乡村流动的意愿。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通过在出行方程式中引入电力这一新变量,大幅压缩了使用成本,使城乡双向流动从“偶然选择”变为“常态可能”。

此种新变有效释放了城市人群探索乡村的时空想象力。车载导航地图上的乡村定位标记持续增多,农家院落前的充电桩成为新地标,乡村景区停车场中新能源车牌占比持续攀升。这种改变不仅在于出行频率的提升,更在于出行心态的转化,当出行成本不再成为负担,移动本身便获得了独立价值,人们在位移过程中创造的场景价值,正衍生出全新的消费形态,催生了深度体验需求: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游览,而是愿意在乡村停留更久,参与农事体验、手作工坊,甚至带动“庭院经济”等新业态生长。出行成本的降低不仅拓展了人们的物理活动半径,更改变了城乡交互的深度与频次。

重构空间属性,搭建要素交换平台。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革新,打破了交通工具与生活空间的传统界限。车载智能系统与外放电等新功能,将钢铁躯壳转化为可移动的资源集成平台,为城乡要素流动提供全新载体。

从“城市反哺乡村”的维度来看,新能源汽车正快速成为文化交融的媒介。后备箱装载的户外装备与智能设备,让城市生活方式以更柔性的姿态融入乡村:车载投影仪在稻田旁播放露天电影,外接咖啡机飘散的香气与柴火灶的炊烟交织,这种碰撞并非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触发乡村价值再发现的契机。村民开始重新审视本地资源,将传统民居改造为“露营驿站”,将手工艺品升级为“车载文创”。而从“乡村滋养城市”的路径来说,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城乡资源流通的加速器。后备箱市集让山野时鲜直达社区,车载温控系统保障农产品品质,村民通过车机屏幕直播采摘过程,这种即时、精准的要素流动,既避免了传统流通环节的损耗,更通过情感联结提升产品溢价能力。车辆从运输工具进化为城乡要素交换的“移动基站”,其价值不再局限于位移功能,而在于构建起资源高效配置的毛细血管网络。

打通流动梗阻,重塑城乡共生逻辑。新能源汽车对乡村振兴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城乡要素流动的深层梗阻。当充电网络沿乡村公路延伸,带来的不仅是能源补给点,更是资源交换节点的全域布局。城市人群带来的消费理念、审美需求,与乡村沉淀的生态资源、文化传统,在车辆停驻的每个节点发生化学反应。

这种流动重构了要素交换的时空格局。周末出游的都市家庭,可能促成民宿主改造亲子房型;车主与村民的偶发交谈,或许催生特色农产品的定制订单。更重要的是,要素流动从“单向输送”转向“双向赋能”:城市技术、资本通过车主的创造性使用找到落地场景,乡村生态、文化价值借助移动平台实现有效转化。这种全域、全环节的流动畅通,使城乡资源在平等交换中激发出乘数效应。新能源汽车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生动诠释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的新时代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作为技术创新和理念革新的产物,恰逢其时地成为了破解二元结构的关键抓手。它不仅降低了城市要素下乡的门槛,更通过场景创新提升了乡村资源价值,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更加多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这场由技术变革催生的城乡关系重构,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更多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创新载体,通过打通要素流动堵点、创新资源配置模式,让城市与乡村在双向奔赴中共生共荣。这种动能转换的实践,没有宏大的宣言,却以无数个体生活轨迹的重绘,用场景创新缝合着城乡鸿沟,勾勒出中国社会向更均衡、更可持续方向演进的时代轨迹。当每个移动的坐标都在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可能,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乡村振兴伟大进程中一个关键转折点的诞生。

(作者:刘晓东 系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乡村协会副秘书长)

1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