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政策支持再次提档升级,目标更加远大。最新发布的《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高地、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和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至2027年,产业链规模剑指3000亿元,全市整车产量超过13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40%,新能源商用车年复合增长率超200%。培育年产10万辆以上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3家。
在行动计划中,青岛将新能源商务车作为优势赛道重点发力,将围绕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动力技术路线,构建从微卡到重卡等全谱系产品矩阵。再加上,青岛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物流枢纽,日均货车通行量超20万辆次,“加强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迫切,无疑为宁德时代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也与“让绿色能源触手可及”的企业愿景高度契合。
专家建议:
多维驱动方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尽管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增长,但电池、电控等核心环节仍依赖外部供应。宁德时代的入驻有望很好地填补这一缺口。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研究会/科学智库首席专家隋映辉称,宁德时代这一头部电池企业落地青岛意义重大,对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布局与系统创新发展将会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影响。
“宁德时代带来前沿技术,头部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将显著提升本地创新能力。另外,宁德时代的入驻还会产生集聚效应,不仅可以吸引人才上下游更多配套企业集聚,还可以加速新能源高端研发人才的聚集。”隋映辉称,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在整车成本中占比接近40%,是成本最高的部分。供应链本地化更可降低物流成本,为运营物流车辆节省真金白银。
“宁德时代的布局是一场双向奔赴。”隋映辉强调,“青岛需借此契机,从‘汽车制造基地’向‘新能源枢纽’跃升。”他建议,政府应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生态,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并争取国家级政策试点。唯有通过“龙头企业+生态培育+场景创新”的多维驱动,青岛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方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