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浙江在汽车电子、热管理、底盘等领域,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18家企业进入全国汽车零部件百强,5家企业进入全球零部件百强,两项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02 角逐智驾赛道
早年,零跑汽车掌门人朱江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预言,2025年会是一个分水岭,哪些车企能跑赢,就会逐渐分明。
今年,最大的变量已然出现:比亚迪率先喊出“全民智驾”口号,让高阶智驾覆盖到7万级到20万级的市场。
这看似只是一家企业的战略调整,实则彻底打破了行业格局: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高级智驾卖到了“白菜价”,整个汽车产业进入了智能化下半场。
智能驾驶产业链,正是造车江湖的新战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制造装备。
围绕这一产业链,多个城市已展开布局。
如武汉正在冲刺“自动驾驶第一城”,“萝卜快跑”成为市民通勤工具;深圳发出全国首张L4级自动驾驶微型货车测试牌照;上海有着完备的供应链,从整车制造到硬件研发,再到算法迭代……
浙江也有所行动。年初,浙江省经信厅印发《浙江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力争全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5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这份文件透露了浙江发力智驾的三个方向——
在整车领域,加快L3级及以上高阶自动驾驶新车型研发和市场投放,积极发展低速物流车、市政环卫等无人驾驶专用车;
在零部件领域,鼓励智能座舱、汽车内饰等特色优势产业,保持原有零部件产业的先发优势,向智能化转型;
在算力领域,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等核心软件开发,建立开源平台,积极吸引一批智能车控、智能电控等领域企业协同参与开发功能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