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内部困难和一系列外部障碍密切相关。首先,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主流ESG评级尚待对车企供应链低碳采购表现进行有效评价,造成车企缺少推进动力。其次,各方尚未对“低碳排放钢/绿色钢材”“低碳排放铝/绿色铝材”等定义达成共识,为车企选择低碳材料增加困难。同时,当前废旧钢铝的回收机制尚不完善,而铝合金材料回收后只能降级使用。而汽车消费者对绿色低碳产品绿色溢价的支付意愿也明显不足。
本期评价也识别出汽车产业协同减碳的重要机遇。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近年来发布政策引导钢铁和铝冶炼行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并积极推进其纳入中国碳市场。同时,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大规模扩展,为行业脱碳提供重要基础。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可以助力汽车、钢铝企业提升碳管理能力,并助力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气候目标落实情况开展监督。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制定企业碳核算和披露标准,并加速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学和LCA因子库建设。本期评价中使用的各主流车型的整车碳足迹以及重点材料的碳排放数据,均来自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中国钢铁行业EPD平台、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和企业公开披露的碳足迹,以及IPE与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合作建设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库(CPCD)和产品碳足迹披露与检索平台(PCFD)平台收集的相关品类的排放因子和碳足迹。
基于评价发现,本期报告提出多项建议。首先是建议中外车企准确判断全球汽车产业低碳发展趋势,发挥龙头影响力,对包括钢、铝在内的供应商提出可量化的绿色采购要求。特别是新能源车企,尤其应从注重“制造绿色”转向“制造绿色”与“绿色制造”并重,为中国乃至全球气候行动发挥更大推动作用。
报告建议车企提升范围3及产品碳足迹数据核算的准确性,科学设定温室气体减排及中和目标并将其分解到钢、铝等原材料制造环节,推动核心材料供应商自主设定减排目标,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使用、节能及低碳冶金技术应用。建议车企参与完善回收机制建设,扩大再生材料利用等;做好信息披露和环境声明,协助投资者判断企业低碳转型的进展和潜力,同时引导消费者做出选择。
报告同时建议多方合力构建约束激励机制。建议主管部门完善钢、铝等重点行业的碳核算标准,尽快将其纳入全国碳市场。建立并逐步完善汽车产业链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加快建设中国本土产品生命周期排放系数库。制定低碳汽车、低碳排放钢、铝的产品标签认证制度,赋能金融机构落实转型金融要求,同时引导社会公众关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气候影响,选择低碳汽车产品,激励车企加速绿色低碳转型,进而带动上游难减排行业深度脱碳,推动全产业链的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