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一款新车究竟需要多少路测里程,才算完成了全生命周期的路测?眼下来看,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对于新车交付前的汽车耐久性试验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有所不同,汽车制造商通常会根据其市场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标准和测试程序。此外,因为各车企的平台技术、开发人力资源不一,业内也难有统一的实施准则。”一位合资主机厂的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对传统车企来说,一款全新车型的开发周期往往需要3年~5年。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了整车测试上,如汽车行业非常著名的“三高测试”:高温试验、高寒试验、高原试验。雷军提到的“全生命周期测试”,与传统车企的地区性路试或全国道路测试类似,在使用场景和强度上更接近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但这类测试应该在正式投产(SOP)之前完成,不会在交付产品后还继续进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与国际上统一采用公开碰撞测试(如中国的C-NCAP、欧洲的ENCAP)来对一款汽车的质量、安全性进行验证。但碰撞测试也仅能检测部分品质,随着智能化的加速渗透,大量“软件”上车,不排除已经有企业为了快速推出产品,而选择将半成品交付给用户,再以后续升级的方式逐渐完善,并美其名曰为“OTA”。(文/邓莉据《广州日报》)
业内声音
检验一个汽车品牌究竟如何,一款新车品质到底怎样,最好是把它交给“时间”。由时间堆砌出来的新车测试记录,记录着车企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正如雷军所说,被公众聚焦的小米,正被人们用放大镜审视。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长,也同样被国际同行关注。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认为,中国借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不易,更应珍惜当下成果,踏踏实实造车,车企要坚持做造车的长期主义者。
有行业观点指出,企业主体、权威测试机构、市场监管方都应成为新车安全兜底的责任方。“当前所有车企都迎来了研发的最快阶段,但花费在新车耐久测试上的时间一分也不能省,因为可靠安全才是衡量一款好车的关键尺度。”这是奔驰发在其公众号上的一句话,值得所有造车企业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