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工业园航拍图
自此之后,潍柴立下了攀登世界一流科技制高点的壮志,将科技创新摆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正式拉开了研发大投入、人才大引进、生态大变革的序幕。
“以我为主,决不简单地模仿别人。”潍柴作出的第一个重要创新,体现在其发动机技术路线的选择上。
上世纪80年代,为打破中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缺重型汽车,少轻型汽车)的局面,国务院批准引进整套斯太尔重型汽车项目,潍柴成为斯太尔WD615柴油机的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彼时,只有生产图纸的潍柴并未真实理解该技术的内在工程原理和核心know how(技术秘诀)。
针对这种情况,潍柴决定要重新建立一个全新平台的发动机,不再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老路,要做中国人自己的发动机。
知易行难。当时,全球发动机技术研发正处于机械式向电控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动机研发存在着单体泵、泵喷嘴和高压共轨三条技术路线。
潍柴动力高级总裁、副总工程师佟德辉讲述了当时三种技术路线的市场分布情况。
“欧洲当时采用的是单体泵,美国采用的是泵喷嘴,高压共轨技术仅在欧洲的柴油轿车上使用,卡车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技术并不成熟,也没有进行市场化应用,属于实验室的一个技术。在中国,众多厂商普遍认可的也是单体泵技术。”
面对三种技术路线,如何选择最佳路径成为摆在潍柴面前的一个关键选择。是按照中国普遍流行的单体泵技术展开研发,还是要采用新技术?这个问题横亘在谭旭光及全体潍柴工程师团队面前,让大家陷入沉思。
众所周知,技术路线的选择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且决定着产品研发的成败与效益。正确的技术路线能够提高产品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升产品竞争力,错误的技术路线可能导致研发失败、资源浪费、造成市场失利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