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财经三人谈:当车圈“饭圈化”,该如何看待?

2024-05-11 07:35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第三,营销热度居高不下的背后,其实是市场激烈竞争的本质。从正面角度看,“卷”即为竞争,通过激烈竞争产生强者原本是市场的规律。在“产品为王”的时代,车企拼产品、拼技术、拼转型发展中的新生态无可厚非。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产业的运行效率、整体效益亟待提升。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盈利者为少数,还有不少车企面临阶段性亏损的困局。在此现状下,如放任过度竞争,会给整个行业造成伤害。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由大至强”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这个根本不动摇,敬畏科学技术,敬畏市场规律,敬畏创新型人才团队的成长,带着更多理性思考,协同各界创造汽车产业更加辉煌的未来。(作者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本报记者李萌采访整理)

“车圈”当心被流量反噬

孙佳山 万芊芊

近年来,“车圈”呈现出愈发“饭圈化”趋势,与当下的消费环境紧密相关。“造车新势力”以及相关高管不仅在线上通过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与消费者开展几近实时的互动交流,也更看重与消费者在线下的直接沟通,具体举措包括在诸如购物中心设立体验中心,或者为车主创建社交场所等。

这些线上线下闭环反馈式的品牌社群养成,使得相关消费者产生了切实参与到车企品牌IP建设过程的真实感,一再被卷入到维护车企品牌IP形象的相关活动,也在悄无声息间被转喻到消费者的身份认同感当中。因此,相关车主间就出现了类似“饭圈”式的组织和行为模式,追捧相关车企高管,以参与明星见面会的方式来对待其在公开场合的露面,甚至为其无偿投放广告、自愿担任销售员等乱象更是屡见不鲜。

作为商业策略,这本无可厚非。但这种类似“饭圈”式的受众结构,也的确容易出现极端化的情绪宣泄。在很多时候,所谓忠粉、拥趸的情绪化宣泄,替代了对汽车本身性能和服务的讨论;对车企品牌IP形象的无条件维护,也绑架了相关正常诉求、讨论的合理表达。上述情形很容易导致不同车企品牌粉丝之间的长期对立,塑造出不健康的汽车消费文化。

最为关键的是,汽车产品的本质属性是大宗消费品,网络热议的高话题性未必能够转化为销售量的成功。车企自身也应充分警惕被流量反噬的风险和危机。

今天,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正日趋多元化发展,“造车新势力”作为新的时代偶像,在相关讨论和话题中,也一再出现盲目排外的极端情绪。诚然,国外汽车品牌在新能源的转型过程中并不顺利,但在国内的舆论环境中遭到主观、恶意贬低也并不可取。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过去几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当然应充分肯定;但仅仅因为几年的相对领先,就过分盲目自信,忽视甚至贬低海外百年车企的经验和长处,显然不利于我国汽车行业的长期发展。我国汽车行业需要正常、良性、开放的消费环境,我们也亟待塑造和培育理性、健康、积极的汽车消费文化。(作者是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生)

上一页 1 2 3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