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1988年也是一个龙年。在“厦门也可以制造客车?”的质疑声中,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一段福建汽车工业砥砺奋进、筑梦前行的旅程就此开启——
从“一辆车”看“电动福建”加速度
□本报记者 郑璜 通讯员 张凯
金龙汽车繁忙的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纯电动公交批量交付马耳他,百台卡车交付鄂尔多斯、百余台公路车交付广东……这段时间,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掀起交车热潮,最多时一天三场交车仪式。
“金龙坚定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增强争优、争先、争效意识,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开门红’说明我们调整产品布局、加快转型升级的成效正不断显现。”金龙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志军如是说。
绿色引擎,动能焕新
200辆金龙18米BRT,如今正行驶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街头,贡献了去年金龙海外整车出口一部分。
即便是这个油气储量丰富的国家,近年来公交绿色低碳发展的诉求也日趋强烈。而新能源汽车,正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张新名片,被视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全球占比超过60%。
金龙在这段“弯道超车”的历史起点,便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从1997年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我国最早的混合动力客车开始,首批中国自主品牌出口新能源客车,首批参与“十城千辆”工程……金龙对绿色、环保的追求,从未停止。
与金龙同向而行的,是福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早在2017年,福建就在全国率先启动“电动福建”建设,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推动“电动福建”建设的两次三年行动计划,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