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这是对传统车辆制造企业的冲击,但也带来启发。
一辆汽车由1万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它需要依靠社会化高度协同分工,讲究效率,讲究质量,不可能所有东西都自己干。《全面推进“电动福建”建设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除促进整车企业加快发展外,对三年内新引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根据年配套规模,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
几乎所有车企都在为技术的创新应用而打破传统的生态圈格局。除了强化自身在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电控、电驱桥、热管理、补能等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外,各车企都在积极寻求生态圈联合,“自主研发+跨界联合打造核心技术能力”正在成为新的发展动能。
3月底,旨在弥补传统锂电池重卡在成本、续航、补能方面的“力不从心”,福建首个批量新能源重卡场景化应用项目在南平成功落地。
此次交付旨在全面推进“电动福建”建设,从关键技术研究、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推动电动商用车全产业链发展。两款车型均采用充换电一体模式,可自由选择充电或换电补能,5分钟即可快速换电;且维护保养周期间隔长、费用低,大大节省运营成本。
这段时间,刘志军接待的众多客人里,除了新老购车客户,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也占了很大比例。“行业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的心态要越来越开放,局面要打开。互换能量、融合共生才是发展之道。”他坦言,“未来我们还要联合我们的伙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一起来构筑生态,完成整个生态向新能源化和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