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开箱工艺”就是特斯拉在生产端,能够进一步缩减成本、提升效率的杀招。同时也奠定了特斯拉推出廉价车型的技术基础。但多次跳票,甚至尚无雏形的所谓廉价车型,也证明了特斯拉这套理论玩法,在落地过程中遭遇了技术困难。
首先要面对的困难,就是来自大型压铸机的问题。按照特斯拉的分装逻辑,车辆的前、中、后、左、右、上,六个部分,以及四扇车门和前后盖,至少要能分别做到一次压铸成型。可廉价车型即便再小,又能比特斯拉Model3小多少呢。尺寸大、形状复杂,意味着压铸的难度加大。比如现在应用的免热处理铝合金材料,是否能够应对过于复杂的车身需求。
照此逻辑,特斯拉的廉价车型即便落地,其初版本很有可能类似Cybertruck(赛博越野旅行车)的风格。因为见棱见角的平直线条,能够降低材料开发的压力。当然,特斯拉应该不会第二次踏入不锈钢造车的河里了。皮卡的价格上天,北美用户还是能掏钱的。要是廉价A级车型的成本控制不住,欧洲和中国的用户可是会用脚投票。
然而除了材料问题,大型一体压铸的工艺仍然备受挑战。仅从开模的角度来说,进料、气体排出、高温稳定、耐磨、韧度等等,任何瑕疵都会影响最终成品的质量。比如压铸件出现划痕、凹痕、金属分层、麻点甚至是裂纹等等,都是常见生产瑕疵。而且其制造风险,又是与压铸件的大型化、高精度化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