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今年车市增长机会在哪里

2024-02-29 04:03 来源: 每日看点快看

尽管比亚迪并未对外公开2024年销量目标,但考虑其2023年销量已达302万辆,比亚迪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增长,其王朝、海洋系列车型的国内销量就得稳住。问题是,从今年1月销量情况来看,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仅为20.1万辆,而曾经引以为傲的插混车型市占率也在不断下滑。

与此同时,比亚迪的竞争对手在加速追赶。今年1月,吉利汽车销量为21.3万辆,同比增长110%,创历史新高;长安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9.7万辆,同比增长57.8%。因此,比亚迪不得不降价,以抢夺燃油车市场份额,维持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增长势头。

一年前秦PLUS DM-i冠军版首次将价格降至10万元以内,并喊出“油电同价”口号。凭借价格优势,去年秦PLUS首次夺得A级车市年度销量冠军。秦PLUS的热销让曾经的A级轿车市场三巨头,轩逸、朗逸和卡罗拉年销量分别同比下滑15%、6%和31%。这表明,对于头部企业,降价是能有效扩大产品市场份额的。

同时,比亚迪也具有一定成本优势。“得益于比亚迪的规模化效应及全产业链优势,我们插电混动的价格可以做到比同级燃油车还要低。”李云飞解释。

降价与盈利并不完全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规模效应。以比亚迪为例,公司预计2023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90亿元至31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范围在74.46%至86.49%之间。这也表明,去年价格战并没有给比亚迪带来利润损失。

“规模决定成本和企业的生存状态,在多数厂商优先保份额的情况下,价格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是必然的。”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从燃油车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成本下探、“油电同价”给燃油车厂商带来巨大压力,燃油车产品更新换代相对较慢,产品智能化程度不高,更多依赖用优惠的价格来持续吸引客户;从新能源汽车的角度来看,随着碳酸锂价格下跌、电池成本降低,造车成本有所下降,新能源市场高速发展,车企降价有利于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尽快实现盈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