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滚动 | 上海 | 政务 | 评论 | 国内 | 社会 | 政法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体育 | 娱乐 | 历史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曝光 | 微博 | 专题 | 旅游 | 彩票 | 健康 | 百货 | 导购

多场景应用 五年有望实现低轨太空旅行 破题商业航天的“四高一长”

2024-01-22 10:04 来源: 北京商报

但与此同时,刘百奇表示,“与美国商业航天巨头Space X相比,国内商业航天仍有较大差距,亟需迈入下一阶段,即在发射成本、运载能力、发动机性能、垂直回收技术等方向持续投入研发,以期实现技术赶超。在商业航天行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机遇期,企业仍然需要大量研发投入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带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在国际市场更具有竞争力。持续大额研发投入也使得该阶段的商业航天企业基本处于暂未盈利状态”。

从上市标准来看,随着注册制逐步有序落实,资本市场对高科技、创新企业更加包容,上市标准更加多元化,如科创板第二至五项市值及财务指标、创业板第三项市值及财务指标、北交所第二至四项市值及财务指标等,均未对盈利指标有硬性要求。但从实践层面来看,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仍然对于利润指标有较高要求,以科创板为例,2021、2022年、2023年前10个月,分别仅有24家、12家、三家暂未盈利企业成功过会,占比分别为17.1%、9.8%、11.1%,暂未盈利企业上市仍受到较多阻碍。

对此,刘百奇建议,给予商业航天行业上市融资更多的政策支持,增加在净利润等指标方面的包容性,满足商业航天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商业航天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提供更广阔的融资平台。

“输血”更需“造血”

“长链”效应下的商业航天企业,不仅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刘百奇认为,商业航天企业自身也需要进一步增强“造血”能力。

“首先在融资角度上,去年开始已经有部分商业航天企业实现收入,商业模式也更加清晰,但由于商业航天企业需要的资金体量较大,导致企业估值较高,但高估值也成为制约很多企业融资的因素之一。”刘百奇表示。

同时,对于航天企业自身,刘百奇建议,还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及产业化进程。“很多发展多年的商业航天企业,已经实现火箭和卫星入轨并开始产生一定收入,但在产业‘爆发’期前,企业需要加快技术转化速度,实现部分商业闭环,否则对资本投入仍是考验。”刘百奇举例称,不能等到火箭航班化后,企业再想如何赚钱,需要给市场提供信心。

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

上一页 1 2 3
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