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船舶建造,重要的是在全流域推广。据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长江经济带15000余艘运输船舶受电设施已完成改造升级,沿江主要港口岸电设施基本覆盖。
同时,随着“三峡氢舟1”号等一批代表船型陆续建造,300余艘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在长江水系投用。据统计,今年1至9月,长江水系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累计76.9万艘次、9094.5万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39%、67%。
相比电动船和覆盖范围比较广的岸电设施,氢能船舶起步晚,推广难度更大。“氢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化率高、能量密度高、振动噪声低和零碳排放等优势,但在船舶领域大规模应用还要解决诸多难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燃料电池事业部系统集成研究室主任王振说。
比如,作为船舶动力来源的氢气从哪里来?2021年6月,长江电力启动“中国三峡绿电绿氢示范站”项目,为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船提供加氢服务。“这是中国首个内河码头型制氢加氢一体站,可以一站式完成氢能的制备和加注。”长江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关苏敏介绍,示范站位于三峡工程下游杨家湾码头,利用三峡电站发出的绿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再将制得的氢气经过压缩、储存、加注等环节,直接供给氢能源船舶。
氢气来源解决了,怎么加注到船内?关苏敏说,汽油是液态储存,便于管控,而氢是以高压气体形式储存,管控难度大,同时,船舶加氢具有加注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因此,加注设备不宜采用陆用加氢枪,应采用更加可靠的加注连接方式。通过对多种技术方案比较和选择,项目组最终采用了“折叠机械臂牵引高压软管”的加氢方式,每小时可加氢240公斤,满足氢燃料电池船舶续航200公里。
不只是加氢站,地处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又是三峡航运枢纽所在地的宜昌,在绿色智能船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早已提前布局。8年前,三峡库区首个岸电试点工程在沙湾锚地正式建成送电。如今,宜昌已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规范性岸电全覆盖,岸电覆盖宜昌江段的63个经营性码头和2个锚地,累计为2.6万余艘次船舶提供清洁岸电3483万千瓦时。
11月16日,汉江首艘纯电动集装箱示范船“华航新能1”轮在湖北武汉阳逻港首航,这是中国首艘用于长江支线货物运输、支持更换电池的集装箱班轮,该船由位于宜昌船舶工业园的盛懋船业有限公司建造。目前,宜昌市具有修造船舶许可资质的企业19家,占湖北省总量的三成以上。
越来越多的“宜昌造”绿色船舶走出宜昌,走向全国各地。按照规划,到2026年底,宜昌市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链总产值将达500亿元,打造2到3个百亿元级园区,绿色智能船舶年建造量超300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