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有人提出,用普通低压电,多用几根充电线来解决。经过测算,这需要组织大量人工将电缆接驳到电动船上,人力成本太高,而且充电时间特别长。长江游轮有限公司提出高压直接上船的方案,设计单位一开始持反对意见,认为安全性有待验证。
经过多次试验、反复论证,综合考虑劳动强度、充电时长、安全性等因素,“长江三峡1”号最终采用了“高压充电+低压补电”的全新模式:在葛洲坝下游九码头、三峡大坝上游秭归港建设专属高压充电桩,通过船载变压器把10千伏高压岸电变为低压,再转化为直流电给电池充电,实现充电7至8小时续航100公里;而在黄柏河、三斗坪、太平溪等游轮码头,多个港口建设高压充电设施和低压补电点,带动了长江三峡“两坝一峡”航区港口新能源船舶基础设施优化完善。
在宜昌船舶工业园内,临江而建的宜昌鑫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厂区,高大的龙门塔吊林立,一艘艘初见雏形的船体正在紧张建造中。“长江三峡1”号正是出自这里。
该公司总工程师叶宝介绍,2020年底刚拿到设计图纸的时候,他们心里并没底,“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参考”。船东、船厂、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协同创新,摸着石头过河,攻克了电磁干扰等技术难题,经过分段制作、船体合拢、设备进舱、船舶下水、舾装、设备调试、航行试验等多个工序,终于在2021年底成功完成建造。
“三峡氢舟1”号的设计和建造同样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作为船东,长江电力牵头各单位开展了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船舶上的适用性与安全布置分析,以及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能量管理、氢燃料船舶加注操作流程等一系列技术研究,实现了氢燃料电池技术在船舶应用领域“从0到1”的跨越。
从下水到推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让更多船舶用上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