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日趋规范,对于车辆行驶速度、充电情况、功能设计有了相关要求,也需要更新的国家级标准。”王鹏表示。
电动自行车行业出台新标准其实也是在助力行业的规范发展。解筱文指出,随着电动车行业的迅速发展,车辆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交通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提高电动车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是必要的。“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和产品,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形象和信誉。通过实施新标准,可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形象和信誉。”
监督配套
助力电动车行业提质,监督也已跟上。资料显示,自2019年《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并实施以来,国家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实施监督的意见,随后包括江苏省在内的多省市纷纷发布实施非标电动自行车过渡期管理政策,规定了非标电动自行车过渡期限,通常约为3-5年,即最晚到2024年,全国范围内非标电动自行车将面临全面淘汰。
自《规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严厉查处销售三无、不符合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未获得CCC认证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加大对电动自行车及配件销售等单位非法拆除限速器以及外设蓄电池托架、更换大功率蓄电池、擅自改装关键性组件等“拼拆改”行为的查处力度。
在北京,今年5月,《2023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公布,并提出加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加快“一车一池一码”示范应用。开展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专项治理行动,加大执法查处力度。
“从未来来说,相关的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制定完成之后,无论是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厂商、销售厂商,还是大量的消费者和使用者都会受益,电动车行业也会进入到规范发展的快车道。”王鹏表示。
具体会如何助力电动车行业发展的加速?解筱文指出,一是新标准对电动车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这将促使企业提高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水平,以满足标准要求,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质量水平。二是有助于规范电动车市场的秩序。通过对企业的监管和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可以淘汰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和产品,从而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稳定。三是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电动车产品的信任度。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车时,可以更加放心地选择符合标准的产品,从而减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冉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