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充电的两辆新能源汽车。今年以来,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政策出台。今年6月,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启动,共有69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参与,乡村汽车市场迎来了一股新能源风。
与此同时,山东近期也动作频频:继8月30日启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后,9月4日省政府又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山东省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根据《行动计划》,山东将突出解决好5个关键问题,破解制约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瓶颈。
汽车下乡并非新生事物,但本轮汽车下乡的主角换成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在乡村市场发展潜力如何?配套服务体系该怎么建设?怎样更好满足群众需求?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省钱是个重要原因
白天开新能源汽车去大棚干活或者去湿地公园摆摊,晚上到村头的公共充电站充电,在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王楼村,村民孙中贺两年来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出行习惯。
“当时花了近十万元买了这辆国产新能源汽车,已经开了3万多公里,目前除了电池续航有点衰减,其他状况还不错。”孙中贺说。
周营镇是薛城区蔬菜种植专业乡镇,农民收入较高,新能源汽车普及较早。近两年来,仅在王楼村,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4辆,平均每15个家庭就拥有一辆。位于枣庄市的亿方汽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任绪儒告诉记者,去年他们一共卖出400多辆新能源汽车,其中30%以上卖到了农村。
作为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孙中贺说,他当时考虑买新能源汽车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网枣庄供电公司薛城供电中心在村里修建了公共充电桩,“不愁充电才敢买。”
“以前开燃油车到乡镇上班,每个月油费要1000多元;自从开了新能源车,每月充电花费只要100多元,能省下不少钱。”去年,在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工作的宋慧丽也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