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 本报记者 许根宏 许蓓蓓 丰 静
9月29日,中秋佳节,以“绿动未来 智领世界”为主题的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盛大启幕。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展。95个新能源汽车品牌、1000余辆新能源汽车参展,涵盖了国内主流新能源品牌车企,还集聚了众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品牌。
新能源汽车厂商、行业大咖等纷纷奔赴盛会,体现了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50万辆,同比增长近4倍,产量跃居全国城市前5名。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1月至8月实现营收1870亿元。
“闪亮”数据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合肥市委市政府加速推动“首位产业”崛起、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决心和努力。成为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底气何在?
“老家底”与“新支撑”,吸引整车企业不断“入局”
在合肥的大街小巷,数量巨大的新能源车,让前不久来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的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乔治·斯穆特惊讶不已。他表示,在合肥参会的这段时间里,他特意数了数路上的车牌,发现40%以上的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
乔治·斯穆特的惊喜发现,折射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多年来,在由“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升级迈进中,合肥将汽车产业作为六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不断赋能发展,培育出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两大上市造车企业,集聚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2003年,江淮旗下的安凯客车投入新能源客车研发,成为国内最早研发新能源客车的车企。“一段时间里,合肥满大街跑的出租车都是江淮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合肥市廖先生说。2010年,30辆安凯纯电动客车投入合肥18路公交线运营,使该线路成为全球首条专用纯电动公交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