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路公交线上的电动车“心脏”,是来自国轩高科的动力电池,地地道道的“合肥造”。“在电池配套上,合肥有国轩高科与阳光电源;在液晶显示上,有京东方、维信诺;在轮胎生产上,有经开区和高新区的两个大型轮胎厂。”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合肥传统车企给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诸多共享的“家底”。
新能源汽车重在“智能”,离不开芯片、人工智能等产业。2021年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近400亿元,集聚了晶合集成、通富微电等集成电路企业超400家,从业人员超2.5万人,构建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完整产业链。而在科大讯飞的牵引下,2022年合肥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经突破千亿大关。
“老家底”与“新支撑”吸引整车企业不断“入局”。2016年,蔚来牵手江汽集团。2017年,大众安徽成立,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首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2020年4月,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一年后共同规划建设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2021年7月9日,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签约落户长丰。
如今,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展雄姿。预计今年全年全市汽车产量12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77万辆左右,汽车集群营收突破3000亿元。合肥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首批双试点城市,先后获批“双智”、换电两大国家试点,是国家首批12个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中,唯一以新能源汽车为特色优势的城市。
“下足功夫”培养和引进人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生长,少不了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
“我们不仅是国内第一家将三元锂离子电池应用到纯电动乘用车的公司,也是第一家成功研发并批量应用液冷技术到纯电动乘用车的公司。”华霆(合肥)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该公司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研发技术团队,并积极与高校院所共建合作开发平台,目前该公司在核心技术如机械结构、热管理、软硬件等方面申请知识产权专利达千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