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充电联盟的公开数据来看,目前90%需要在外充电的新能源车主,都是在非国家电网、厂家提供的充电网络之外的第三方充电桩进行消费。民营企业是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充电补能的主力军,但同时,没有高额的补贴,整体的利润偏低,多数处于亏损,这成为了它们的新挑战。
第三方充电网络目前面临的,依然是老问题,一、利用率低,远比不了燃油车之于加油站,充电桩整体平均利用率不足10%,高速充电桩利用率不足1%,都是让规模化无法成型;
二是,充电桩在大资本投入,形成数量上的规模化之后,回报周期至少3-5年,但随着越来越多充电企业的加入,如今也开始了新一轮价格战,以抢夺用户;
三是,在近期充电巨头特来电的数据中,每台充电桩创造的毛利润从2021年的每度电赚1毛6,在2023年降到了每度电只能赚8分钱。每个充电桩,在2023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只有1块钱。
而再叠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带资进入三方充电市场,今年已经有了快电这种主打“0服务费”赔本赚吆喝的怪咖出现,其向车主收取的服务费未来也大概率是涨势。
而一切综合之下,让明面上的解决方案,1.寻找更便宜的电价;2.实现梯次利用;3.寻找更多的补贴可能性,变得遥不可及。写在最后
总之,新能源汽车时代和传统燃油车有太多的不同,不止是明面上的每公里便宜XX钱,也不止是燃油车保养贵、新能源车保养几乎不花钱,更多的还关于能源体系的运转。
燃油车时代,想补能都要去加油站,这个体系无法突破。而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则可以是家用充电桩,共享充电桩,第三方充电桩,厂家充电桩,国家电网充电桩按需使用。
业务模式的不同,最终让利润流向不同,也就让能源的价格变得更不可控。
不过,好在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有解决方案。只需要一个自己的车位和自己的家用充电桩,上面的大多数问题就不成问题。也就不用纠结PHEV或者纯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