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女子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鲁喀同心 E起逐光”志愿支教团在新疆疏勒县的支教实践中,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精心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与“行走的微党课”两大特色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历史现场和现实榜样,构筑起立体鲜活的边疆育人新阵地。
“场馆里的思政课”:让历史文物“说话”
在张骞纪念馆,支教团成员肖雨晗将展厅变为课堂,以文物史料为教材,带领学生们沉浸式回望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她不仅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更深入剖析其蕴含的文化交融密码与开拓担当精神,引导学生们深刻感受张骞的坚韧信念与历史使命。为确保内容的深度与严谨性,肖雨晗反复研读史料,并在线请教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继鲁博士,深入探讨“凿空”的时代意义及对当代的启示。这堂生动的思政课,让沉睡的文物焕发新生,在青年学子心中厚植了文化自信与使命传承的种子。
“行走的微党课”:用身边榜样育人
支教期间,带队老师王子露组织团队成员走访了扎根疏勒县的山东女子学院西部计划志愿者校友(20届、24届)。校友们深情讲述“为何选择西部”的心路历程,将抽象的“援疆精神”具象化为鲜活感人的奋斗故事。深受触动的支教团成员,将这些宝贵的一手素材凝练为“青春接力 微光耀疆”主题微党课。这堂“行走的微党课”摒弃宏大说教,以校友们的真实经历为“小切口”,生动展现了山东省29载援疆路上代代相传的初心与坚守,将奉献与担当的种子深深植入每一位聆听青年的心中。
“场馆里的思政课”与“行走的微党课”如同精准咬合的双引擎,共同驱动支教团“行走的思政课”这一品牌建设。团队依托“实景场地拍摄+专业特色赋能+线上专家指导”的创新模式,成功构建“三维联动”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内容维度,实现“历史典故”与“现实故事”有机融合,让张骞的开拓精神与当代志愿者的奉献情怀交相辉映,贯通古今,筑牢信仰根基;形式维度,达成“沉浸式体验”与“云端智慧”深度融合,纪念馆、社区广场的实景浸润与线上专家的精准指导相辅相成,有效突破时空限制;主体维度:推动“学生主讲”与“教师引领”协同并进,充分发挥青年学子的探索热情与指导教师的专业学识,实现教学相长。
山东女子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支教团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体系,显著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与时代性,真正践行了“时时有思政,处处是课堂”的理念。在祖国西部边疆的热土上,这种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润物无声、启智润心”的育人真谛,有效激励着青年学子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洪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为边疆地区的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撰稿:王子露 审核:于泽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