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南极大陆到浩瀚太空,从茂密森林到苍茫大海,处处都有“贵州造”的身影。
它们有的在鲜有人知的领域里引领技术标准,有的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书写行业传奇,在海内外打响“贵州造”的名号。
多彩贵州网推出【高技术 贵州造】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企业,“探秘”一项项先进技术如何实现新突破,一个个创新产品又是怎样“炼”成的。
11月初,由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万达”)制造的55台新能源客车抵达老挝万象南车站,将在老挝首都万象首条智慧化现代化快速公交系统中试运行。这是中国和老挝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化合作的重要成果项目。
“贵州造”的新能源客车厉害在哪?11月12日,记者走进该公司一探究竟。
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在各类零件完备的条件下,生产一台新能源客车一般需要45天左右。然而,老挝赛赛集团向奇瑞万达定制的新能源客车,从下单到交付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自客户的新想法和新要求让奇瑞万达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想要啥功能就要啥功能。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运营总监李洪达告诉记者,客车行业的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
奇瑞万达的造车思路就是接受并欢迎客户的各种定制化需求。
整车强度、操纵舒适性、续航里程、防夹系统、适老化改造、智能化控制系统……一辆新能源客车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搭载性能、配置、外观、座椅等方面的数十种功能,要考虑驾驶体验、乘坐舒适度、安全性能等多方面要素。
这意味着新能源客车生产商需要衔接从用户需求识别、处理到供应链响应的多个环节,还需要在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工作人员正在组装车辆底盘零部件
在李洪达看来,欢迎客户提需求是态度,而造车技术优势才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底气。
自2013年客车整车生产基地落地贵阳以来,奇瑞万达始终致力于客车整车研发、制造和销售。为了满足各类市场需求,奇瑞万达将每年销售收入的6%至8%用于科研,并组建了一支60余人的研发团队。同时,企业研发、采购、财务、生产等方面实现数据模块化,为加大研发力度、推进新能源客车迭代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
“针对行业特点,我们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手段,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效率,减少交付周期和成本,同时加大在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让新能源客车智能化实现从‘有’到‘优’。”李洪达说。
眼下,奇瑞万达正在研发零部件数据资源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研发成功后,客户定制车辆就会像点奶茶一样简单快捷。客户只需要点击需要搭载的功能,系统会自动匹配整车需要的零部件并生成价格。既能让客户对功能和价格一目了然,还能快速生成零部件清单,可以提高定制化车辆生产效率50%以上。
奇瑞万达即将发往韩国的新能源客车搭载了太空座椅、智能电子后视镜等设施设备
奇瑞万达的目标不仅是定制化生产,更是将定制化延伸至客户服务和运营方案上。
李洪达告诉记者,除了55辆客车,奇瑞万达的工作人员也跟着去了老挝,随时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客户提供定制的运营方案。
“未来,我们还要不断贴近智能化、网联化、无人化,通过规模和客户需求来带动技术的发展,提升技术短板,尽快实现我们研发设计能力的设想。”
本网记者:熊茜雯
一审:郭秋含
二审:熊莺王利环
三审:李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