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京津冀联合发布了《京津冀汽车产业链图谱》,北京逐步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切实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不断用“接得住”实现“升级跳”。三地围绕各自产业优势,深化京津冀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联合组织了5场产业链对接和招商活动,重点推动北汽、一汽、长城及造车新势力在京津冀布局配套供应链。
今年,三地实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配套工程,建立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搭建京津冀区域内汽车产业整零对接平台,推动理想、小米、北汽、长城、一汽等企业与京津冀区域内零部件企业开展配套合作,进一步构建活力强劲、协作紧密的区域产业生态,实现京津冀同频共振、全链条融合发展。
如今,“家门口”的市场越来越多,三地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携手“链”上发力,产业联系越来越紧密。截至目前,小米汽车、理想汽车在京津冀区域内的定点供应链企业分别达到45家和70家;北京奔驰零部件的区域内采购额占到全国55%;我市为北京整车配套的重点企业超过120家。
聚链成群 锻造强劲发展韧性
制造一辆汽车,涉及上万个零部件。为提高供应效率,汽车产地大多是以集群的方式发展。目前,我市已形成多个汽车产业聚集区,许多企业选择在聚集区“安家”。
在距北京市区70公里、天津市区12公里处,有占地50平方公里的武清汽车产业园。来金天津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均坐落于此。“2016年,公司在武清汽车产业园落户,一方面是看中这里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是看好园区的聚集效应。”来金天津负责人透露,公司正在武清汽车产业园内开发占地25亩的二期项目,预计于明年完成。
除了武清汽车产业园之外,武清开发区和京滨工业园也成为武清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核心载体。据了解,武清区汽车及新能源(智能网联)车产业关联企业超过150家,规上企业80家,2023年实现规上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7.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9.9%;2024年一季度完成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