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合肥人亲切地称为“格朗车”,是大街小巷一道独特风景。合肥自行车厂生产的“王冠”“美奇”牌自行车,则是老合肥人不可磨灭的时代记忆。让我们追寻合肥人曾经的自行车往事,一同感受城市的交通变迁。
合肥自行车的“春天”
上世纪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被称为中国家庭的“三大件”。尤其是自行车,作为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是非常受重视的。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成为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自行车开始在中国全面普及,成为家家户户的出行标配,合肥的自行车制造产业也迎来了“春天”。
合肥自行车的制造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合肥自行车厂于一九七〇年三月筹建,一九七一年十月在现厂址破土动工。一九七七年正式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自行车五万辆。主要生产28″农用载重自行车。为适应轻纺生产与人民生活需要在原厂基础上又于一九八〇年元月成立合肥自行车总厂。”合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1980年《合肥自行车总厂概况》介绍道。
在那个年代,备受瞩目的自行车就是上海“永久牌”
的“二八大杠”了。当时,自行车不仅是出行的交通工具,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便是负重运输,载物接人是常事,而“永久牌”载重自行车因具有载重结构坚固、骑行轻盈自如的特点,一经问世便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据1999年出版的《合肥市志》记载,最初合肥自行车的起步,就是仿照上海“永久牌”——ZA51型71厘米自行车车型来试制生产自行车的,商标为“江淮牌”。随着合肥自行车厂的建成,才开始生产自己的品牌——“奔马牌”。
但万事开头难,合肥自行车厂建厂初期,发展速度缓慢,一直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为了使企业获得新生,1980年,合肥自行车厂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制,企业发展开始逐渐步入正轨。“经过一年多的整顿,企业面貌有了很大改变;生产节节上升,产量逐月增加。今年,我厂计划生产整车3万辆。部及省、市要求我厂增产3万辆。九月底已完成整车37978辆。完成年计划的126.59%。实现利润59.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利润100.9万元,摘掉了多年亏损的帽子。”档案记载道。